健康中國巴渝行·好醫聲每日科普223丨高溫天氣補水要適宜 當心喝水太多發生“中毒”
最近連續的暑熱高溫天氣,讓50多歲的李女士感到身體不適,她想著多喝水可以降溫排毒,于是在兩個小時內喝下了6000多毫升白開水。其間,李女士越喝感覺身體越難受,頭暈、反胃、身體越來越沉,最后竟然開始四肢抽搐,隨即發生昏迷,在醫院被下達病危通知書......
多喝水不是好事嗎?為什么李女士反而把自己喝進了醫院?本期好醫聲每日科普邀請到重慶市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劉春為大家解答喝水的秘密。
>>專家簡介

劉春,主任醫師,重慶市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重慶市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
中國醫師協會腎臟病學分會委員、重慶市醫師協會腎臟病學分會血液凈化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衛生與健康促進教育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擅長:各種腎臟病常見病、疑難病診治、腎臟病并發癥診治、在血液凈化和血管通路并發癥處理有較高造詣。
喝水太多,為什么會中毒?
我們人體內70%左右都是水,這些水對我們來說無比重要,它們能運輸體內需要的物質,還是各種生化反應的載體,比如出汗、排泄、呼氣等。
但是,如果喝水又多又快就可能帶來危險。對一個健康成年人而言,如果在短時間內喝水過多,不僅不會讓你變得更健康,還可能會有危害。為什么呢?這主要跟我們的腎臟代謝有關。
健康的腎臟在正常狀態下每小時可以排出800~1000毫升的水,因此在這個范圍內攝入水分,腎臟“表示毫無壓力”。但如果在短時間內突然飲用大量的水,腎臟來不及排出,那些多余的水就會大量進入細胞,導致低鈉血癥。

這種“水中毒”的現象在腎臟健康的人群中很少見,即使發生也表現輕微。但對于有基礎疾病如慢性腎炎、尿崩癥、腦炎后多飲、心臟疾病等患者,出現“水中毒”的概率會有所增加,并且容易出現嚴重的癥狀。這是因為腎臟的主要功能就是生成尿液,排出代謝廢物,飲水量增加時就會增加腎臟的負擔,而腎病患者腎功能受損,排出水分的功能大受影響。
“水中毒”一般可以通過實驗室檢查指標來判定。單從癥狀上看,初期多出現頭昏眼花、倦怠無力、心跳加快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出現痙攣、意識障礙、昏迷,甚至致死。輕癥患者停止水分攝入、排出體內多余水分即可緩解,嚴重者則可能需要急救。
每天喝多少水,會更健康?
我國最新的居民膳食指南建議,低身體活動水平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飲水1500~1700毫升。當然,這個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在高溫或身體活動量大的條件下,應適當增加飲水量。比如,如果運動比較多,流汗多,可以多喝水。進入炎熱的夏季,還需根據勞動強度和出汗程度適當增加飲水量。

很多人想問,每天到底應該喝幾杯水呢?
一直有“每天要喝8杯水”說法。其實,具體到喝幾杯水,那還得看使用杯子的容量。一般,我們喝水的普通杯子都是200~300毫升的容量,折合起來,大約就是每天喝6~8杯水。當然,每個人使用的杯子容量都不一樣,最好的辦法就是根據自己杯子的容量進行簡單換算,并不用苛求必須達到8杯。
飲水有講究,不是什么水都能隨意喝
汗會消耗人體大量水分。隨著汗液的排出,鹽分也隨之排出人體,因此,需要喝一些含有鹽分的水。淡鹽水的濃度一般以每500克水放1克鹽為宜。有些人喜歡晨起后空腹喝一杯淡鹽水,需注意鹽的濃度,鹽水能進入血液和組織,卻不能進入細胞內部,由于細胞內的含鈉量很低,過濃時容易引起細胞脫水。
運動過后,很多人喜歡喝冰水,這是不健康的。在出汗很多、非??诳实那闆r下,毫無節制地喝冰水, 身體會反射性出汗,丟失更多的水分,結果只會越喝越渴,對身體健康危害甚大。而且冰水會導致全身的血管收縮,在體溫較高時,喝下大量冷飲容易引起消化系統疾病。

含糖、茶的飲品不宜當做水分攝入來源。很多年輕人日常多以果汁、碳酸飲料等作為水分攝入,中老年人則喜歡大量飲用濃茶水,這是非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果汁、碳酸飲料中含有過多的糖分和咖啡因,長期大量攝入會影響人體健康;濃茶也含有大量咖啡因,并且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會影響人體水的平衡,喝多了容易引起脫水。
此外,還要注意科學的飲水方法:小口慢飲,使水充分地滋潤口腔和咽喉。很多人飲水時會選擇大口吞咽的方式,尤其是在大汗淋漓或劇烈運動之后。但喝水太快、太急,氣體會伴隨吞咽進入胃腸道,容易引起打嗝或腹脹,加重胃腸負擔,稀釋胃液,既降低了胃酸的殺菌作用,也妨礙對食物的消化功能。對于腸胃虛弱的人,喝水更應該一口一口慢慢喝,這樣對身體才會有益。
健康科學飲水要點

1、飲用白開水或純凈水, 少喝含糖飲料。
2、主動喝水,不要等口渴得不行時再飲水。
3、少量、多次飲水, 不要暴飲, 以每次200毫升
左右為宜。
4、合理分配飲水時間,不要集中在一個時間段。
5、根據職業體能消耗和氣候條件變化,,每天的飲水量既不少于1200毫升,又不多于2000毫升。
6、剛吃完飯應少飲水。
(特邀專家/劉春 編輯/吳瑞雪 圖/視覺中國)